关闭

国际学校再遇挑战:“新课标”试水公立学校“国际化”?

来源:考而思惟世 浏览量:792次 时间:2022-05-19 13:13:25

  " 教改 " 大潮轮番来袭。继 " 双减 " 之后,近日," 新课标 " 横空出世,国家对义务教育加强规范,更新课程方案及标准,这场历时三年的修订牵动着无数学校、家长、学生。

  从 " 有学上 " 到 " 上好学 "," 新课标 " 积极回应人们对教育升级的迫切渴望。公办学校努力探索路径,民办国际化学校则不免茫然。" 新课标 " 时代,国际化学校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该如何破局?

  特色面临失宠?

  自 " 民促法 " 等系列举措加强对民办教育规范以来,国际化学校便面临着如何更好扎根本土,实现中西融通的转型阵痛。教育主管部门对 " 洋教材 " 的限制、中国化课程的落地、公立教育 " 素养导向 " 突显,使国际化学校陷入特色丢失、负担加重、竞争力恐慌的忧虑。其中," 教材 " 和 " 课程 " 是核心痛点。

  自 2019 年 7 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以来,规范 " 教材 " 的声音此起彼伏。" 意见 " 中 "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 的说明,引起国际化学校的重点关注。

  此后,教育部下发的《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都在不断重申和强调这一点。各地教育部门也在教育部教材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陆续出台实施细则。

  其中,《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出台后被网友解读为 " 国家对国际化学校教材监管的加强 "。据《新京报》对北京多所国际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包括君诚、新英才、爱迪等多所老牌国际化学校均表示已在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

  当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学校开始采用部编版教材,许多家长不禁质疑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必要性。高昂的学费,却无法接触国际教材,国际化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摇摇欲坠?在国际化学校正在经历的这场教材 " 换血 " 中,不仅经历了 " 境外教材 " 改 " 部编教材 ",同时,中国本土化课程也大幅增加。

  国际化学校学生的升学方向与国内学生不同,统一教材的落实有其隐形阻力。北京某国际化学校认为,中国化科目与国际化课程结合存在困境。由于中国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并非最终 IB 大考项目,师生普遍缺乏积极性。教委规定国际化学校须自备校本教材教授中国政、史、地课程,学校便每周专辟三个课时,但实际课堂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师不愿增添大考科目之外的负担,通常不会在教学设计上花太多心思,学生也苦不堪言。

  除了教材规范," 新课标 " 出台又在整体课程层面让一部分国际化学校感到危机。" 新课标 " 花样迭出,理念上强调素养导向,突出实践育人;操作上丰富艺术课程,提升体育课比例,关注知识运用;反对填鸭式死记硬背,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多位国际教育从业者认为,这种从国际化学校 " 抄作业 " 的行为将会削弱国际化学校的卖点。" 新课标 " 继承国内经验,借鉴国际化学校先进成果,公立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趋同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化学校的竞争力恐慌。

  公立教育关注素养

  在国际通行的 PISA 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中国学生屡获佳绩。这项测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数学、阅读、科学等核心素养考察各国 15 岁的学生,从而评测各国学生的综合水平。而自 2009 年上海作为代表城市首次参赛以来,中国学生三次拔得头筹。在 2018 年的测试中,中国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代表队更是以三门均超亚军的绝对优势摘下桂冠。

国际学校再遇挑战:“新课标”试水公立学校“国际化”?

  然而,对成绩数据的分析却透露两个问题。

  一是学习效率不突出。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31.8小时,平均每日课堂学习约6小时,在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四,傲人成绩的背后是绝对的时间付出。

  二是学习幸福指数低。在评估学生对学校、团体、班级的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问卷中,中国学生分别排名第51位和第61位,成绩领跑而快乐垫底的问题凸显。关于学习的消极情绪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志趣。根据PISA结果,美国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学生比例为38%,OECD平均为24.5%,而中国学生仅为16.8%。一场优胜的大考反而使得中国“素质教育”“快乐教育”遭遇质疑,高水平背后是高压捆绑?“素质”、“快乐”何处寻?

  “素质教育”不是新鲜词,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迭代。此次“新课标”明确地更新了另一个提法——素养导向。

  据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素养导向作为“新课标”的改革重点之一,意在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分析,素养导向实际上反映的问题是基础教育如何定位。“养其根,俟其实”,不急切于孩子的学业表现,而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质量。“养其根”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定其向,明确人生价值和追求;二是蓄其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三是立其本,培养核心素养。

  去年,一篇关注创新教育的文章《回龙观,一群985妈妈的反鸡娃实践》爆火。故事真实讲述了北京一些高知家庭放弃了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一所小型创新学校,实践素质教育。最后又在小升初、中考的关头,无奈把孩子送回公立学校或主流国际学校。

  该文作者,长期关注素质教育的资深媒体人崔冠怡认为,无论是新课标推进,还是劳动课重磅回归,都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大胆探索。然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探索的重任都落在国际化学校和小型创新教育学校的肩上。在这样的学校,孩子们各种花式学习、体能训练、跨学科探索、训练各种劳动技能,很多国际化学校和小型创新教育都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在她的“985妈妈反娃”故事里的小型创新学校,孩子甚至要去山村务农、摆摊、压榨花生油,在学校打理菜地、饲养猫狗、练习茶道、面点等。

  而在素养导向方面,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国际化学校有其突出的优势。在崔冠怡接触的一些国际化学校中,语文课并非单纯采用部编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以校本为主,将语文课拆分为儿童文学、写作与表达、名著经典诵读等多个模块,通过小说创作、戏剧表演、游学体验去感受文学的魅力与实用价值。

  比如,她孩子小学时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同学一起训练审辩思维。在讨论中,教师不引导固定的中心思想。有的孩子认为主人公应遵从内心,脱离丈夫和家庭,追求向往的上流社会;而另一些孩子则认为项链的丢失反而改变了主人公的三观,使她幡然醒悟。

  然而,崔冠怡发现,接受国际化学校素质教育的孩子一旦回归公立体系极易水土不服,公立教育与国际化教育存在无法融通的痛点。比如,一些孩子在国际化小学大量学习过中国经典和世界名著,但回归公立,尤其面对日后中考,语文的阅读、写作等环节都不够严谨,缺乏系统训练,过往的“人文熏陶”成了不受公立学校待见的“野路子”。她认为,在应试升学指挥棒下,“一闪一闪亮晶晶,满篇都是假惺惺”的中小学作文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改变。

  在国际教育资深从业者秦校长看来,素养的真正落地,与教育工作者的担当有极大关系。教育人是否愿意承担这一份责任是他所担忧的。此次“新课标”的最大亮点便是从过去单一考查教学内容转变为对人本身的关注,这也是素养导向的背后逻辑所在。

  事实上,“新课标”中重点突出的素养导向对公办学校和国际化学校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为不论是公立学校的国际部还是民办国际化学校,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存在,采用西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遵循西方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在此情况下,一部分国际化学校凭借AP、A Level的考试取向,IB的课程体系等理所应当地将“国际化”的实现附着于从西方引入的考试制度和课程设计上,从而缺乏对自身品牌和特色的思考。在打造连接中西方教育的桥梁上,不少国际化学校犯难又犯懒。简单地将国际品牌引进来还无法达到走向国际的目标,将自身推广出去,建立独有课程体系可能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国际化。

  因此,“新课标”素养导向的呼吁也在不断倒逼国际化学校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摆脱“经销商”思维,发扬自身灵活性优势,潜心钻研品牌特色课程,聚焦学生的高质量成长是国际化学校亟需探索的问题。

  深挖“中国底色”

  在秦校长看来,近20年,国际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引发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化的缺失。时间一长,这一缺失将削弱孩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和国家认同等。一部分从小完全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容易对本国的文化传统产生隔阂,从而与父辈的认知形成巨大断裂,存在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却不认同中国文化的“香蕉人”风险。

  调整心态,理解深透是秦校长现阶段所思考的问题。自从事国际教育行业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中国课程标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创新实施方案,建立中国化课程体系是秦校长一直探索的教育实践。

  首先,对于国际化学校而言,不论是国家对教材的规范,还是对课程标准的更新,都是倒逼国民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而国际教育作为本土与西方接轨的试验田和先驱者,更加被赋予了期待,困难本身就是机会。其次,要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立场坚定、高层次、高素质中国人。

  尽管“新课标”大力关注思想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线教师并不会对民族认同刻意强调。且公立学校以升学为目的,应试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应试训练、得分技巧,反而会损耗学生积极性。而在国际化学校,相对挣脱“一考定终身”的锁链,教师心态相对轻松,授课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有提升。

  专家观点

  陈长河:亟需打破“开放式”的封闭

  对于“新课标”在内的一系列教改措施给国际化学校带来的挑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均优教育创办人陈长河认为,国内和国际的课程一直以来并不相交,这并非好现象。在自然科学所构筑的全人类共同知识之外,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巩固自身特色,熟悉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做好文化传统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的实施迎来了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活学活用”的素养导向、“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跨学科等更为综合的要求。而国际化学校也亟需打破“开放”的封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人文方面,更加注重以中国的内容作为学习资源,提升课程研发的核心能力,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课程的本土化与校本化。

凡来源标注“惟世教育”均为惟世教育原创文章,版权均属惟世教育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未注明来源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处理。

当前文章链接: https://www.wsszzx.com/new/4295.html

Alevel课程辅导IB课程辅导AP课程培训IGCSE补课英语语言培训入学考试

添加微信(备注官网)申请试听,享专属套餐优惠!

立即咨询

vx:KesWish

免费获得学习规划方案

已有 2563 位留学生获得学习规划方案

马上领取规划

*已对您的信息加密,保障信息安全。

最新活动

最新活动 最新活动

相关文章

复制成功

微信号: Keswish

备注“官网”享专属套餐优惠!